北大设计光触发掺杂策略,突破有机高分子亚微米尺度精准掺杂难题
近期,北京大学裴坚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光控掺杂剂(iPADs,inactive photoactivable doPants),可以像安装“光开关”一样,通过光精确控制位置,并通过光的照射剂量来控制其掺杂程度,创新性地实现了有机高分子在亚微米尺度的区域精准掺杂。
近期,北京大学裴坚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光控掺杂剂(iPADs,inactive photoactivable doPants),可以像安装“光开关”一样,通过光精确控制位置,并通过光的照射剂量来控制其掺杂程度,创新性地实现了有机高分子在亚微米尺度的区域精准掺杂。
钙钛矿界面缺陷以及卤化物迁移诱导的金属电极腐蚀目前仍然是限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提升和运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胡汉林副教授、李竞白副教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杨春明研究员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Annie Ng副教授合作,将离子液体1-丁基吡啶
通过甲基铵双三氟甲磺酰亚胺( MATFSI )掺杂剂替代传统锂掺杂剂( LiTFSI ),解决锂迁移导致的 α 相钙钛矿降解问题,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s )。
氧化镁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和医疗保健材料,也可能是量子技术的良好候选材料。由美国能源部(DOE)阿贡国家实验室牵头、发表在《npj计算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种矿物中存在的缺陷,可能有助于量子应用。
2017年秋天,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裴坚教授在给大二同学讲授《有机化学》时,讲到了一种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结构重排的分子。有一瞬间,那个已经困扰了他将近三年的问题突然从脑海闪过。
硅材料的高分辨率区域掺杂是现代电子器件的基础,有机半导体(OSCs)如果也能实现类似的精确掺杂,将有望推动有机集成电路中互连、电极、p–n结等关键结构的发展。特别是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FETs)中,局部掺杂可用于填补缺陷、调控电荷输运方式并形成理想的欧姆接触,